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截至2018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7300万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化解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机构为寻求授信成本与效益最大化,控制业务风险,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批量营销、批量授信理念应运而生。
自2010年3月8日,七部委制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等七部委令2010年第3号),到2017年6月21日,国务院颁布《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国令第683号),再到2018年4月9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第一号文《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银保监发〔2018〕1号),再到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6号)等等,一系列举措意味着中国担保行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然而,不可否认,我国担保行业面临放大倍数较小、业务品种偏少、抗风险能力不足、代偿率上升、核心资本不足以及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因此,担保公司如何通过模式创新,解决自身行业发展困境,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已经成为未来发展中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批量授信业务模式与案例
“批量授信”是指对存在空间集聚且形成规模竞争优势的小微企业,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制定具备共同行业特征、经营模式、风险特点、利益特征的标准化授信方案。“批量授信业务模式”是针对具备企业数量集聚、商业模式相近、产业联系紧密、营销开发模式批量可复制特征的小微企业进行实行集中开发、批量授信与统一管理。批量授信业务模式,区别于单一授信业务模式,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规模不经济”和 “信息不对称”两大难题,并提示产业链风险和集中度风险,另一方面能大大提高金融机构审批效率,一定程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时间较长的颈疾。
(一)批量授信的主要模式
1、供应链批量授信业务
201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批发商等)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通常情况下,供应链基于某一核心企业,通过共同利益将相关企业凝聚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价值网链。核心企业主要是垄断企业或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可以是制造商,也可以是零售或供应商。担保公司构通过核心企业了解上下游企业的现金流、资金流、物流信息,分析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产生的某些资产(存货、应收款、预付款等)作为担保手段,设计相应批量授信产品,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批量授信。以融资担保公司为例,传统授信与供应链批量授信区别下图2-1所示。
图2-1 传统授信与供应链授信区别
担保公司供应链授信审批改变传统授信模式,针对性的批量授信业务模式使得上下游关联公司获得更多优惠,这一模式既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节约人力成本,又有利于核心企业发展壮大。
2、专业市场批量授信业务
专业市场,是通过市场或行政力量将若干具有相互关联和分工的市场主体聚集在一起的市场。通常而言,诸如家居市场、农产品市场等是市场聚集效应形成,而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专业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2-2专业市场批量授信
如图2-2所示,对于市场效应聚集的专业市场,因商户集中、商品类似、规模相似等特点,担保公司更容易开展批量化授信业务。对于行政力量推动的园区,企业一般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倾向选择专业的单户贷款方案,需要针对园区进行整体调研后,设计更灵活多变的批量化授信方案。
3、虚拟商圈批量授信业务
虚拟商圈,是指线上电商平台、行业或区域协会建立的商圈,通常涵盖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企业及众多小微企业。不同于传统专业市场,虚拟商圈中选择的核心企业形式包括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公司以及B2B平台类企业等,以其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乃至经营能力的掌握程度和质量为选择依据。虚拟商圈中的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围绕各自核心企业集聚生存。
现阶段虚拟商圈批量授信业务发展更为迅速,截至2018年6月,网商银行已为1000余万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累计提供信贷资金1.88万亿元。如图2-3所示,虚拟商圈大多依赖大数据平台,可以很容易了解线上小微企业现金流,更好提供批量授信业务。担保公司可以根据各虚拟商圈特点,建立风险共担或互保机制,进行批量授信业务方案设计。
图2-3 虚拟商圈批量授信
(二)某担保公司现有批量担保业务案例
某担保公司目前注册资本近30亿元,是其所在省份市属规模最大的政策性担保公司,资本市场信用评级AA+,现有批量担保业务开展的三个案例简述如下:
1、核心企业批量消费担保
某上市科技企业拟对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为解决技术人员和管理层购入成本问题,寻求担保公司支持。该担保公司通过对这一科技企业的尽职调查,查询其税务、工商、资本市场认可度等情况,认为其经营、技术、财务状况符合担保条件,遂为该科技企业百余名员工提供贷款支持。此笔业务,按照“低风险、批量化”指导原则,是其担保批量化担保业务的典型代表。
2、产业园区批量贷款担保
2018年,该担保公司所在省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综合成交量430万吨,成交额近300亿元,市场完全运营后预计能带动专业化生产基地2万个,生产农户100万户,满足2000万城镇人口农产品需求,带动20万人就业,年创利税2亿元。但很多集中在此地的商户组织化程度并不高,仍然以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赊销模式影响,商户普遍存在一定融资需求。通过接洽该批发市场管理部门和周边银行,该担保公司设计了“保证+抵押”批量化简易审批模式,以满足商户贷款审批、办理时间短,单户资金不大的融资特点。
3、创业贷款批量担保业务
为响应“双创”浪潮,该担保平台针对部分困难群体创业启动资金不足情况,积极向大学生、退役士兵、下岗再就业工人等提供批量创业贷款支持。对符合条件特定群体,在初始创业期,提供批量纯信用免息免担保费支持。同时,在其创业发展阶段,提高担保额度和批量弱化反担保抵押资产、降低担保费率。
此外,针对区域内龙头企业上下游抵押物欠缺情况,该担保公司还推出“税融通”业务,以及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贷”,针对文化企业的“文化创意贷”等业务品种。同时,该担保机构正与区域内多家高科技产业园区、家居市场等沟通接洽,研究制定更多“低风险、批量化”担保业务方案。
二、批量担保业务的主要风险
1、政策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支持担保行业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担保市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担保公司业务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在部分担保细分领域,诸如批量担保业务涉及的供应链金融领域,很多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还跟不上金融创新,需要关注批量业务所涉及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以及发生政策风险的法律后果。对于政策性担保公司,与商业担保公司不同,其有着自身的政策使命,在“市场化”运行中要兼顾社会责任;在操作批量担保业务时,要关注政府给予的财政、税收、补贴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充实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保障政策性担保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
2、市场风险
批量担保业务往往围绕某一核心主体展开。如供应链批量担保,对核心企业的引入降低了小微企业违约概率,核心企业的信用是供应链融资担保业务开展的前提。在批量担保中,因供应链风险管理难度较大,很容易过分依赖某一核心企业,而忽视核心企业自身风险分析,导致出现系统风险。商圈、产业园批量担保存在类似风险,担保公司过分相信某一园区或市场的竞争能力,过于依赖某一核心主体,进而对核心风险研判不足,容易引发批量市场风险发生。
3、业务风险
批量担保业务的开展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常的方式有:政府访谈、市场管理方调查、工商和税务等第三方渠道调查、企业信息系统和裁判文书等公开信息查询、座谈会、实地走访等。然而,专业市场或商圈中的客户一般参差不齐,由于担保业务人员时间、精力有限,对很多产业园区的调研很可能不充分,导致担保风险由核心主体背书,缺乏对客户的深入调研,极易形成业务风险。
4、管理风险
担保公司批量业务模式的初衷是平衡成本与效率的关系,通过批量操作,可以有效分摊成本同时提升服务效率。然而,具体到某一企业,尽管其与批量授信业务主体是同一行业,但在资产规模、负债水平、盈利模式和成长空间上均不相同,不能简单将其纳入批量授信业务中,应理性认识批量业务的本质还需要针对单个客户进行透视。从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实践看,忽视对风险管理的批量授信,短期可以为担保公司带来业绩提升,长期会造成较大的管理风险。
5、道德风险
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金融从业人员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容易忽视自身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给其他利益相关体造成损失,产生道德风险。批量授信业务是将原非标准化授信转变为标准化授信模式,这一模式转变对授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更高。相较于单一审批,批量授信业务涉及广度、深度不断增加,道德风险也会逐渐呈现,批量业务的特征使其对参与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批量担保业务管控建议
1、循序渐进推进批量担保业务
批量担保业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担保业务开发初期,担保公司审批的风险尺度和额度不宜过大。通过适度批量化授信,积累对客户和行业的风控管理经验,一段时间后,对认可的客户逐步扩大授信。在与银行、政府机构合作中积极沟通交流;对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批量担保业务及时回顾,分析担保业务质量和优化担保策略;对不适宜批量担保的客户群体进行筛选和淘汰,确保担保项目风险可控。
2、充分调研批量授信客户群体
担保公司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对区域经济环境、重点行业、园区、集群区域、专业市场、核心企业及其配套企业进行调研,确定批量化授信的目标群体。研究区域内行业、产业集群特征(包括核心厂商、主要产品、渠道、客户数、行业影响因素等)。接洽核心企业,了解其上下游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财务分析时应谨慎取证,通过应收应付科目、对账单、工资和电费进行成本倒推,还原目标客户经营的本来面目。总之,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设计批量化授信方案,实现批量发展客户。
3、鼓励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创新
扶持客户、管好风险是实现融资担保公司与客户双赢的关键。批量担保模式的设定应该与客户需求相匹配。设计批量担保模式时要贴近市场、便于操作,要为客户量身定做授信方案,避免直接照搬其他金融机构批量授信方案,弱化联保、互保和保证金等风险缓释措施。
同时,根据客户具体的资金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多样化的政府、银行和担保公司之间合作模式创新、操作模式创新、准入标准创新和业务拓展方式创新。
4、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做好小微企业批量服务,绝非依赖单个“岗位”或“个人”,各“条线”人员紧密合作是关键,批量担保业务的开发和授信过程贯穿担保公司的前、中、后台,需要拥有高效、完整的风险审批和控制团队的配合。为此,担保公司应通过挖掘内部人才、引进外部专业人员,储备人力资源,建立专业化的营销和服务团队。同时,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注重长、短期激励机制结合,将员工个人利益与经营绩效有效结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需要高度关注岗位职责分离,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
5、搭建高效的批量化运营平台
担保公司应当借助大数据信息,建立高效的批量化运营平台。在信息收集阶段,甄选出小微企业关键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注重获取政府等第三方平台信息交叉印证。在评审阶段,基于行业和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建立定量和定性的评审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同类型企业进行批量化方案设计,并明确各阶段的异常预警阈值和风险要点,借助风险概率的运用,进行流程监控和风险管理。